世间有这样一种东西,能在享用之后诱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甚至另一人格,能把平平无奇的既定人生转化出多姿多彩的别样人生,能让之前还像个哲学家一样紧锁双眉郁郁寡欢的拥趸们,瞬间变成狂喜得无边无际的斗牛士……它的名字是酒。
犹如白兰地反映着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激情,威士忌藏匿着英格兰民族的贵族气质,伏特加蕴含着战斗民族的直爽与刚烈,中国的白酒文化包罗万象,涉及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白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发轫于夏朝的酒文化,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里的这段话描写了我国先秦时期年终聚会的景象。
春秋时期,《左传》有云:“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先人们早就明白,酒是用作完成礼仪的,不可无节制地去酗酒,与西方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不同,国人饮酒被赋予了更多的场景和情怀。
隋唐以前,酒主要作为沟通交流的载体,人们借酒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慨叹。到了唐代,饮酒鲜有节制,讲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从宋代开始,先人们开始注重节饮和礼饮,而到了清代,文人们著书将酒礼的规矩一条一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的同时也劝诫世人,清人张晋寿《酒德》有云: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
甜美的回忆、绵绵的愁绪、真诚的祝福、伟大的抱负……当白酒碰上这些,势必将演绎出荡气回肠的故事。而饮者们的情绪,也统统在饮酒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寄托、解脱、安慰。从古至今,尽意的场景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浩渺无际、深沉无底的情意交流与蕴藏。
因此,得益于深入渗透文学艺术、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由饮酒流传下的美妙场景数不胜数。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由商业目的领衔的酒桌文化直接导致白酒原本的礼仪情怀文化逐渐褪色。
借用一句经典的话,这背后是道德的扭曲还是人性的沦丧?抛开饮酒时“莲花指、轻举杯、深入喉、舒展眉、重置杯、喊声美”的繁文缛节,“理性饮酒、礼性饮酒”应该被作为复兴中国白酒文化的圭臬。
所以,“礼性”饮酒既是社会的进步表现,也是行业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积极推广“喝好酒、好好喝酒”的准则与“不只喝酒,更要推广酒文化”的理念,让酒真正成为文明复兴的使者,让酒的魅力与价值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