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载:“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诗经》云:“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喝酒,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传统文化。
传统的酒文化是真正的“有文化”,有礼,有节,有情,有福。
有礼。酒文化中的“礼”,多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身份、地位的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有左酒右浆的规定。现在的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有节。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古人所云的“醉”,只是微曛,正如半开半合的花,此中境界,妙不可言。若酒至酩酊,人事不省,何来吟风弄月之雅兴;若花事正盛,盛极而衰,既生美人夭折之缺憾。所以,幽人清事总在自适,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中国古代的酒道,精髓就是:饮而不过,饮而不贪。
有情。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陶渊明的“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等,酒中有饱满的情感,以酒之名,将忧思快乐倾泻而出,说不尽道不完的情感中,有“惜”,有“爱”。
有福。从“福”字的甲骨文可以看出,远古时代的老百姓举杯祈福,酒被认为是“通灵”的宝物。酒最初的文化意义,是“祈福”,后来才逐渐扩展到“纳福”、“颂福”。酒与“福”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
传统的酒文化是纯粹的,是有着深厚底蕴的,而发展到了现在,却也悄然进入一个酒被“妖魔化”的时代。从传统的“酒文化”演变成了“酒局文化”,迂腐的酒风陋习,尽显人情世故。
中颂福酒,希望让中国白酒这一国粹,回归初心,回归传统,回归美好,回归“福”能,传承华夏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要喝就喝纯真的好酒,要喝,就好好喝!不为功利而喝酒,也不要为拼酒而喝酒,而是为了颂福而喝酒。
回看“福”之起源,酒,用于祈福,纳福,颂福。
一壶好酒倾入喉中,舌尖丝丝回味,既有味蕾的甘醇,也有思想与情感的愉悦,而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身边人的爱,能量与福气。
中颂福酒:不只喝酒,更要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