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中国人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期盼福气的到来。为此,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平民,都在“福”字的寓意上作出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福”这个汉字的起始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呈现中华文明最早的形态。《殷墟甲骨学》一书中罗列了不同样式的“福”字。另有《甲骨文字诂林》等工具书也汇编了诸多样式的“福”字。据称甲骨文中总共有200多个“福”字。其样式虽不同,构成形态基本都是两只手捧着酒罐子举起以祀奉的样子。由此看来,“福”的象形文字一开始就与酒、祭祀、信仰有关。
随着文字的演变,福字造型有所简化,逐渐形成了左边一个“礻”部,右边是“一口田”的组合。因此,人们对福字又给予了新的期望,希望上天赐福,得到田地,实现温饱,从而生活美满。
福字有“祈”、“敬”、“祝”的意义,是先人祈求并祭祀上天时所作供奉的形式。人们在向天地、向神灵祈祷,希冀自己能够实现美好的愿望,即能够得到“福”。由此可看出,人类社会这种最初的最本能的向往和追求,就是“福”。从汉字的起源和构造中,我们不难领悟福文化的最初含义。
“福”这个字走出文字学的界域,成为影响面广阔无际的一种视觉符号。除住宅居所外,很多户外空间和风景名胜地界,也都崇显着巨大的“福”字,并衍生出各种节庆式的“福”文化活动。
湖南常德桃花源自古有“福天洞地”之美誉,景区桃花观前厅的福寿碑吸引过很多游客。桃花源每年举办“福”文化节“五福临门”系列活动,有“巨龙降福”“仙境迎福”“盛世唱福”等环节,展示桃花源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
乐山大佛涪翁碑廊名人书法作品中有一方草书体“福”字石碑前,总有诸多游客驻足观赏。成都北郊新都宝光寺山门前照壁墙上一米多见方的石刻“福”字,也是吸引很多游客的景点。知名度最高的当数北京前海西街恭王府的万福园,园区内有1万个各种各样的“福”字雕刻,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康熙题写的“福”字碑。
恭王府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王府院落,曾经是和珅的府第。和珅有一块巨大的康熙“福”字碑,宣称是天下第一“福”字。和珅府邸被抄没时,“福”字碑被埋藏在假山中。过了近百年,清朝被推翻后,石碑重新被发现。
遍布各地、历朝历代的“福”字,承载着我国博大的历史文化元素。就如恭王府的“福”字碑,它记载了清朝的起落兴衰,记载了帝王用心得失,记载了恶人终得恶报的道德规律。这些史实以故事的形式广为传播,极大地丰富了“福”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福”字的书写,在历代书法家充满艺术个性的发挥下,楷、行、草、隶、篆等各显其美、美美与共,民间汇集成的“百福”书法大全,也带来了足足的福气。
因此,我们以传承福文化为使命,创造的“中颂福”融合儒释道核心思想于一体,用福之源头的“酒”来为您祈福、纳福、颂福;新的一年开始了,希望您家庭幸福、生活幸福,工作幸福!希望广大福友都“好运相随,幸福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