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如果非得浓缩到一处,阅尽饮酒人的世相百态、彰显酒文化的包罗万象,只有一个交集处——过年。
过年时候,平时不喝酒的人,或多或少也会喝上两杯,即便平日不常醉的人,或许会醉他一场,就像老舍先生在《新年醉话》说的那样,“大过年的,要不喝醉一回,还算得了英雄好汉吗?”
“酒”是“年货”必备的一样东西,如同“年”的地位独一无二,而这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就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年酒文化”。“中国年酒”何时兴起?如何传承至今?又体现出国人怎样的文化理念?
年酒,伴随着年的出现而诞生。在远古时期的甲骨卜辞中,“求年”“受年”及“受黍年”等关于“年”的字样已经出现,但这个时候的“年”,仅是一种时间的代称,代指庄稼生长与收获的周期。
当然,更能说明“年酒”源远流长的,还要提到那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正旦蒙赵王赉酒诗》,出于南北朝诗人庾信之手,细细品看,句句点明了“年酒”要义:
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
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流星向椀落,浮蚁对春开。
成都已救火,蜀使何时回。
首联开门见山,表达年酒的作用,过年饮酒,具有“辟恶”和“长命”的作用;随后的颔联与颈联,一口气提到了四种“年酒”,“柏酒”、“椒酒”,指的是能避开恶气的配制酒,采用柏叶和椒花浸泡得来,而“流星”、“浮蚁”,则形容酒的形态,所谓“星”或“蚁”,均代表漂浮于酒液中的米渣;尾联以典故彰显年酒所承载的情感。这里借用的是《神仙传》中栾巴的典故,隐寓身世之感,流露乡关之思。
可以说,中国人“过年喝年酒”的做法,已逾千年。在大唐风韵的映射下,年酒味十足,如唐朝卢照邻《元日述杯》有诗云:“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风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人歌、花舞、岁酒、草色,一片欣欣向荣。
明清时期,过年欢聚的盛况,比前朝过之而无不及,如明人沈宣的《蝶恋花·除夕》,详细描述了明人过年的现实场景,“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让人浮想联翩,除夕之夜,烛火通达,一杯美酒,一段歌声,闭门聚饮,欢乐良宵,醉到搀扶,方才散去。
古往今来,中国人饮年酒的习俗从未改变,中国年酒的流传也与时俱进,每个时代都有具有其时代印记的年酒,为国人的幸福生活时刻添得一樽兴旺。
因此,中国年酒,是国人幸福生活的剪影,年酒文化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幸福。那福又从何来?伟人曾这样回答:“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恰好,中颂福酒便是奉给奋斗者最好的献礼。
再过不久就是新年了,在如此吉庆满堂的欢聚时刻,怎么少得了中颂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