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同生,与中华民族发展同步,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福文化是中华亿万人民的精神寄托,为每个中华儿女所认同和推崇,是维系各民族间手足情感,团结各阶层,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行的最强有力的文化纽带。


“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会意兼形声字,由“手”、“酒”、“示”三个部分组合而成,是以酒敬神,祈求福佑的意思。

(▲河南殷圩出土的甲骨文)



从河南殷圩出土的甲骨文“福”字可以看出,左半部的上面是个“酉”字,是个盛酒的容器,实际上就是“酒”字的初文。左下半部分是两只“手”(又),表示双手捧着一个酒樽;它的右半部分是个“示”字,代表祖先的神主;整个字的意思是会意双手捧着一樽酒在祖先的神主前祭献,求得神主保佑。


“福”字后来有种种不同的形式,如左右结构换了个位置,省去了捧酒的两只“手”等,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福”字形。甲骨文中的“福”字核心是“酉”字。而“酉”就是酒的初文,没有“酉”,敬献天地神灵也无从谈起,也就没有“福”字含义了。



福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远、影响最广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民族文化明珠、民族文化之根和世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发展,福文化的思想内涵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践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


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精诚团结,勇于追求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德福的兼备、家庭的和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着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发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正是每一个普通人看似卑微平凡的求福心愿,定义着真实的国家繁荣图景。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幸福生活的所有生活观念和价值理想都集中体现在福文化之中。“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一个“福”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寄托了整个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字的演变)


远古时代的老百姓举杯祈福,酒被认为是“通灵”的宝物。藉酒祭祀,以此通天通神、慰藉心灵、战胜恐惧。凡举行大的礼节仪式,也必少不了酒。出发之时,要用酒激励士气,以壮军威;凯旋归来,必以酒庆功……

起初,一杯杯酒,敬天地,敬神灵,敬贤明……世间凡人,期许获得神助,得到赋能,福气满满。后来,一杯杯酒,敬长辈、敬家人、敬朋友,敬伙伴……有“酒”就能凝聚福场,就能获得众人的加持,纳福,颂福。

“福”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伟大信念和不懈追求,“福”是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和殷切期盼。“福”也是中国梦:“中国梦”的根本是为人民造福,“中颂福”酒,为“福”而生,其寓意与中国梦同频共振——站在文明发展的中央,颂扬中华复兴,福泽天下人民。